重阳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那么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及传说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重阳节相关内容推荐↓↓↓
重阳节传统饮食习俗
重阳节活动策划方案五篇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详细
有关重阳节登高优美古诗
重阳节的来历
来历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来历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传说之一:与道教有关
这是一个与道教有关的神话故事。相传东汉时期,有一瘟神在汝河出没,散布各种瘟疫,害得百姓死伤无数。当地一青年恒景看不下去,经历千辛万苦找到一位法力高强的神仙为师,学得武艺准备返乡杀瘟神时,他师傅送他一包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
恒景回乡之后登上高山与瘟神搏斗,经过几百个回合终于消灭瘟神,瘟疫也就此散去,此后人们就为纪念这件事就有了重阳节,其中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乃是恒景返乡时杀瘟神的时间。经过时间的推移,重阳节当天也有了登高避疫、佩戴茱萸叶和饮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传说之二:与赏菊和饮菊花酒有关
很久以前有一农夫叫做阿牛,在他七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而母亲也因此伤心欲绝患了眼疾,阿牛用过无数办法都没能治好母亲的眼睛,直到一天晚上,阿牛做梦梦到一姑娘跟他说只要在九月初九那天到天花荡,于荡中寻一株白色菊花就能治好他母亲的眼疾。
阿牛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死马当活马医,在九月初九那天去到天花荡寻菊花,没想到真的有一株白菊,阿牛挖了白菊回家煎成汤药给母亲服下,不久后就重见光明,至此后阿牛开始种植白菊,民间也把九月初九这一天称为菊花节,也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
1.赏菊
重阳节的时候是是菊花开放的最佳时间,也是赏菊的好时候,在花团锦簇的菊花从中,去感知生活的美好。大概古人就是喜欢这样的一份宁静,现代生活十分的浮躁,所以人们纷纷效仿晋代世人陶渊明,隐世与菊为伴,而赏菊习俗也是从此刻流传于世。
2登高
重阳节的时候不仅是菊花开放的好时候,而且此时秋高气爽,最是适合登高远望。 自古代起,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传统,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篇也很多,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其中一篇名作。
3.插茱萸
茱萸味浓,有驱虫的作用,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时候插茱萸能够祛除疾病、庇护身体。 很多人会在重阳节这天登高、采来茱萸,将茱萸插在门前,或者经过简单的加工,做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4.喝菊花酒
重阳节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从古代起我国就有赏菊花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 菊花的食用价值很高,不少人还会将菊花酿进酒里,做成香甜可口的菊花酒,重阳节的时候用自制的菊花酒来招待客人,也是别具一番风味。
5.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外形上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根据心意随意变换,宽泛来说,各地吃的松软糕类都可以称之为重阳糕。
1、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2、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用纸做的红旗,并点上蜡烛,意寓着红红火火,热闹喜庆之意。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24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有着尊老传统的群体,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脍炙人口。而现阶段,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未富先老”的社会压力,赋予了文化色彩浓郁的重阳节更多更沉重的现实意义。不管怎么说,重阳节只有一天,就像廖主任说的那样,我们不能指望在一天的时间里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以此为契机,形成长效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从风气上加以影响,从观念上加以调整,这才是重阳节真正的意义。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1、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西汉戴圣《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 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2、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重阳这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3、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4、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东汉,传说当时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