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数学教案 >

《有理数》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克分享 37767

小克 分享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与有理数对应的是无理数,如根号2无法用整数比表示。有理数的小数部分有限或为无限循环。一起看看《有理数》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查阅!aFn篇语网

《有理数》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aFn篇语网

教学目标aFn篇语网

【知识与能力目标】aFn篇语网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aFn篇语网

【过程与方法目标】aFn篇语网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aFn篇语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Fn篇语网

要求学生树立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的学习态度,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协作精 神,撰写小论文进一步了解数的发展历史。aFn篇语网

教学重难点aFn篇语网

【教学重点】aFn篇语网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aFn篇语网

【教学难点】aFn篇语网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aFn篇语网

课前准备aFn篇语网

复习正负数,尝试将之前学过的数进行合理的分类。aFn篇语网

教学过程aFn篇语网

探索新知aFn篇语网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aFn篇语网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aFn篇语网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aFn篇语网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aFn篇语网

例如:aFn篇语网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aFn篇语网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aFn篇语网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aFn篇语网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aFn篇语网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aFn篇语网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画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aFn篇语网

练一练aFn篇语网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aFn篇语网

2、教科书第8页练习。aFn篇语网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aFn篇语网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aFn篇语网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aFn篇语网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aFn篇语网

创新探究aFn篇语网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aFn篇语网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aFn篇语网

aFn篇语网

小结与作业aFn篇语网

课堂小结aFn篇语网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aFn篇语网

1、有理数是怎样定义的?aFn篇语网

2、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具体是怎样分类的?aFn篇语网

3、有理数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什么?aFn篇语网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aFn篇语网

作业aFn篇语网

教科书第14页习题1.2第1题aFn篇语网

板书设计aFn篇语网

aFn篇语网

《有理数》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aFn篇语网

教学目标aFn篇语网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aFn篇语网

2.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弄清有理数加法与非负数加法的区别;aFn篇语网

3.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时,能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过程;aFn篇语网

4.通过有理数加法法则及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aFn篇语网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法则的合理性,然后又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法则和运算律,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aFn篇语网

教学建议aFn篇语网

(一)重点、难点分析aFn篇语网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法则熟练进行运算。难点是法则的理解。aFn篇语网

(1)加法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教材通过行程问题让学生了解法则的合理性。aFn篇语网

(2)具体运算时,应先判别题目属于运算法则中的哪个类型,是同号相加、异号相加、还是与0相加。aFn篇语网

(3)如果是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如果是异号两数相加,应先判别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绝对值相等,则和为0;如果绝对值不相等,则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和的绝对值就是较大的绝对值与较小的绝对值的差。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aFn篇语网

(二)知识结构aFn篇语网

(三)教法建议aFn篇语网

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在学习新课以前可以适当复习小学中算术运算以及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aFn篇语网

2.法则是规定的,而教材开始部分的行程问题是为了说明加法法则的合理性。aFn篇语网

3.应强调加法交换律“a+b=b+a”中字母a、b的任意性。aFn篇语网

4.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加法算式,应建议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不要盲目动手,应该先仔细观察式子的特点,深刻认识加数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合理的运算步骤,再适当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加法运算更为简化。aFn篇语网

5.可以给出一些类似“两数之和必大于任何一个加数”的判断题,以明确由于负数参与加法运算,一些算术加法中的正确结论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未必也成立。aFn篇语网

6.在探讨导出法则的行程问题时,可以尝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动画演示人或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aFn篇语网

教学设计示例aFn篇语网

(第一课时)aFn篇语网

教学目的aFn篇语网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运算.aFn篇语网

2.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aFn篇语网

教学重点与难点aFn篇语网

重点:熟练应用法则进行加法运算.aFn篇语网

难点:法则的理解.aFn篇语网

教学过程aFn篇语网

(一)复习提问aFn篇语网

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aFn篇语网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aFn篇语网

3.有理数大小比较是怎么规定的?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利用数轴说明?aFn篇语网

-3与-2;|3|与|-3|;|-3|与0;aFn篇语网

-2与|+1|;-|+4|与|-3|.aFn篇语网

(二)引入新课aFn篇语网

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运算.aFn篇语网

(三)进行新课 (板书课题)aFn篇语网

例1 如图所示,某人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某人在什么地方?aFn篇语网

两次行走后距原点0为8米,应该用加法.aFn篇语网

为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这里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这两数相加有以下三种情况:aFn篇语网

1.同号两数相加aFn篇语网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aFn篇语网

这是求两次行走的路程的和.aFn篇语网

5+3=8aFn篇语网

用数轴表示如图aFn篇语网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aFn篇语网

可见,正数加正数,其和仍是正数,和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aFn篇语网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aFn篇语网

显然,两次一共向西走了8米aFn篇语网

(-5)+(-3)=-8aFn篇语网

用数轴表示如图aFn篇语网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aFn篇语网

可见,负数加负数,其和仍是负数,和的绝对值也是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aFn篇语网

总之,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aFn篇语网

例如,(-4)+(-5),……同号两数相加aFn篇语网

(-4)+(-5)=-( ),…取相同的符号aFn篇语网

4+5=9……把绝对值相加aFn篇语网

∴ (-4)+(-5)=-9.aFn篇语网

口答练习:aFn篇语网

(1)举例说明算式7+9的实际意义?aFn篇语网

(2)(-20)+(-13)=?aFn篇语网

(3)aFn篇语网

2.异号两数相加aFn篇语网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aFn篇语网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又回到了原点,两次一共向东走了0米.aFn篇语网

5+(-5)=0aFn篇语网

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aFn篇语网

(2)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aFn篇语网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aFn篇语网

就是 5+(-3)=2.aFn篇语网

(3)某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aFn篇语网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aFn篇语网

就是 3+(-5)=-2.aFn篇语网

请同学们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怎么规定的?强调和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aFn篇语网

最后归纳aFn篇语网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aFn篇语网

例如(-8)+5……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aFn篇语网

8>5aFn篇语网

(-8)+5=-(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aFn篇语网

8-5=3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aFn篇语网

∴(-8)+5=-3.aFn篇语网

口答练习aFn篇语网

用算式表示:温度由-4℃上升7℃,达到什么温度.aFn篇语网

(-4)+7=3(℃)aFn篇语网

3.一个数和零相加aFn篇语网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aFn篇语网

显然,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aFn篇语网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aFn篇语网

容易得出:(-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即向西走了5米.aFn篇语网

请同学们把(1)、(2)画出图来aFn篇语网

由(1),(2)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aFn篇语网

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aFn篇语网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aFn篇语网

特例: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aFn篇语网

(3)一个数和零相加.aFn篇语网

每种运算的法则强调:(1)确定和的符号;(2)确定和的绝对值的方法.aFn篇语网

(四)例题分析aFn篇语网

例1 计算(-3)+(-9).aFn篇语网

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就是把绝对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相同、相加的特征).aFn篇语网

解:(-3)+(-9)=-12.aFn篇语网

例2aFn篇语网

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强调“两个较大”“一个较小”)aFn篇语网

解:aFn篇语网

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绝对值.aFn篇语网

(五)巩固练习aFn篇语网

1.计算(口答)aFn篇语网

(1)4+9; (2) 4+(-9); (3)-4+9; (4)(-4)+(-9);aFn篇语网

(5)4+(-4); (6)9+(-2); (7)(-9)+2; (8)-9+0;aFn篇语网

2.计算aFn篇语网

(1)5+(-22); (2)(-1.3)+(-8)aFn篇语网

(3)(-0.9)+1.5; (4)2.7+(-3.5)aFn篇语网

《有理数》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aFn篇语网

一、 知识与能力aFn篇语网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会判别一个有理数是整数还是分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aFn篇语网

二、过程与方法aFn篇语网

经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分类讨论的思想。aFn篇语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Fn篇语网

通过对有理数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aFn篇语网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aFn篇语网

在引入了负数后,本课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宜过多展开。aFn篇语网

教学准备aFn篇语网

用电脑制作动画体现有理数的分类过程。aFn篇语网

教学过程aFn篇语网

四、课堂引入aFn篇语网

1、我们把小学里学过的数归纳为整数与分数,引进了负数以后,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将如何归类?aFn篇语网

2.举例说明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aFn篇语网

3.如果由A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什么意义?aFn篇语网

4.举两个例子说明+5与-5的区别。aFn篇语网

aFn篇语网

《有理数》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aFn篇语网

★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复习教案模板aFn篇语网

★ 刚刚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aFn篇语网

★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aFn篇语网

★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aFn篇语网

★ 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合集aFn篇语网

★ 人教七年级上数学教案模板aFn篇语网

★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aFn篇语网

★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aFn篇语网

★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aFn篇语网

★ 华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aFn篇语网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统计》七年级数学教案

下一篇:《近似数》七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