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化学教案 >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

阿奇分享 41510

阿奇 分享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5篇iv7篇语网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iv7篇语网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iv7篇语网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精选篇1

iv7篇语网

一、教材分析:iv7篇语网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iv7篇语网

二、教学目标iv7篇语网

知识目标:iv7篇语网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iv7篇语网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iv7篇语网

能力目标:iv7篇语网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iv7篇语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iv7篇语网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iv7篇语网

三.教学重点难点:iv7篇语网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iv7篇语网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iv7篇语网

四、学情分析:iv7篇语网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iv7篇语网

五、教学方法:iv7篇语网

学案导学iv7篇语网

六、课前准备:iv7篇语网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iv7篇语网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iv7篇语网

七、课时安排:iv7篇语网

一课时iv7篇语网

八、 教学过程:iv7篇语网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iv7篇语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iv7篇语网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iv7篇语网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iv7篇语网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iv7篇语网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iv7篇语网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iv7篇语网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iv7篇语网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iv7篇语网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iv7篇语网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iv7篇语网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iv7篇语网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精选篇2

iv7篇语网

知识目标:iv7篇语网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iv7篇语网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iv7篇语网

能力目标:iv7篇语网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iv7篇语网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iv7篇语网

情感目标:iv7篇语网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iv7篇语网

教材分析iv7篇语网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iv7篇语网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iv7篇语网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iv7篇语网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iv7篇语网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iv7篇语网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iv7篇语网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iv7篇语网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iv7篇语网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iv7篇语网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iv7篇语网

通过[实验7-5],利用最新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iv7篇语网

教学建议iv7篇语网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iv7篇语网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iv7篇语网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精选篇3

iv7篇语网

重点:iv7篇语网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iv7篇语网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iv7篇语网

难点:iv7篇语网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iv7篇语网

教学过程:iv7篇语网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iv7篇语网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iv7篇语网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iv7篇语网

[教师活动] 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iv7篇语网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iv7篇语网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iv7篇语网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iv7篇语网

[结论]iv7篇语网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iv7篇语网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iv7篇语网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iv7篇语网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iv7篇语网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iv7篇语网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iv7篇语网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iv7篇语网

[结论]iv7篇语网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iv7篇语网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iv7篇语网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iv7篇语网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iv7篇语网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iv7篇语网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iv7篇语网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iv7篇语网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iv7篇语网

(投影)提供数据:iv7篇语网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iv7篇语网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iv7篇语网

判断:iv7篇语网

(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iv7篇语网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iv7篇语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iv7篇语网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iv7篇语网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iv7篇语网

(四)总结、扩展iv7篇语网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iv7篇语网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iv7篇语网

(2)扩展练习:试判断:iv7篇语网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iv7篇语网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iv7篇语网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iv7篇语网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iv7篇语网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iv7篇语网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iv7篇语网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精选篇4

iv7篇语网

教学目标iv7篇语网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iv7篇语网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iv7篇语网

教学重点iv7篇语网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iv7篇语网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iv7篇语网

教学用品iv7篇语网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iv7篇语网

教学过程iv7篇语网

(提问)iv7篇语网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iv7篇语网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iv7篇语网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iv7篇语网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iv7篇语网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iv7篇语网

(板书)第一节 空气iv7篇语网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iv7篇语网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iv7篇语网

(提问)iv7篇语网

①实验现象iv7篇语网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iv7篇语网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iv7篇语网

(板书)iv7篇语网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iv7篇语网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iv7篇语网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iv7篇语网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iv7篇语网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iv7篇语网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iv7篇语网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iv7篇语网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iv7篇语网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iv7篇语网

(讲解)iv7篇语网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iv7篇语网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iv7篇语网

[作业] 略iv7篇语网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精选篇5

iv7篇语网

教学目标iv7篇语网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iv7篇语网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iv7篇语网

能力目标iv7篇语网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iv7篇语网

情感目标iv7篇语网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iv7篇语网

教材分析iv7篇语网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iv7篇语网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iv7篇语网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iv7篇语网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iv7篇语网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iv7篇语网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iv7篇语网

教法建议iv7篇语网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iv7篇语网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iv7篇语网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iv7篇语网

3.紧密联系实际。iv7篇语网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iv7篇语网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iv7篇语网

教学设计示例iv7篇语网

课题:钠的化合物iv7篇语网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iv7篇语网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iv7篇语网

教学过程iv7篇语网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iv7篇语网

1.钠的氧化物iv7篇语网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iv7篇语网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iv7篇语网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iv7篇语网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iv7篇语网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iv7篇语网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iv7篇语网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iv7篇语网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iv7篇语网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iv7篇语网

[讨论]iv7篇语网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iv7篇语网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iv7篇语网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iv7篇语网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iv7篇语网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iv7篇语网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iv7篇语网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iv7篇语网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iv7篇语网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iv7篇语网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iv7篇语网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iv7篇语网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iv7篇语网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iv7篇语网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iv7篇语网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iv7篇语网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iv7篇语网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iv7篇语网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iv7篇语网

CO2+CaCO3+H2O= Ca(HCO3)2iv7篇语网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iv7篇语网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iv7篇语网

Na2CO3+CO2+H2O= 2NaHCO3iv7篇语网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iv7篇语网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iv7篇语网

总结、扩展:iv7篇语网

(1)总结iv7篇语网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iv7篇语网

(2)扩展iv7篇语网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iv7篇语网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iv7篇语网

布置作业:iv7篇语网

1.补充作业iv7篇语网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iv7篇语网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iv7篇语网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iv7篇语网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iv7篇语网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iv7篇语网

iv7篇语网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下一篇:化学教学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