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范文5篇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度过这段愉快的学习时光,相互学习、相互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氧气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精选篇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如何提高化学成绩
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
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精选篇2
教后记上周我进行了第三节制取氧气教学活动。我主要和学生探讨学习氧气的制法。首先让学生了解氧气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回忆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起光合作用,极少数同学能想到分离空气。此时再提出问题:这些方法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给学生提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从而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实验室不能用这些方法制取氧气的原因。
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书上的实验探究,由对比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得氧气,也通过这个实验探究,再补充一个对比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强化催化剂的概念,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实验药品确定以后再对实验原理进行强化讲述,同时让学生根据实验药品和反应原理选择反应装置。这里是学生首次系统的认识气体的制取,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装置,具体而言,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分析完了以后再进行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出,然后共同进行实验制取,学生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印象深刻。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气体的制取时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课后练习的结果表明这节课课堂效益较高,知识的夯实到位,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学习打下伏笔,课堂教学出现可持续性。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并且时间安排上欠佳,学生制取氧气耗时过多,导致没时间学习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精选篇3
本节课重点介绍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
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精选篇4
在一节化学课上,实验的成功、失败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无法看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老师一般都会直接给出答案,因为重新做会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但这样做学生就会有一种错觉:老师做实验不是为了探究实验结果,而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实验。这样形成了一种灌输式教学而缺乏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因此教者在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确实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在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矛盾中,教者选择了后者。
教者在宣布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老师也不一定就是权威,老师也会出错。这就给了学生怀疑的机会,无形中也鼓励了学生去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提出自己“别出心裁”的猜想。现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鼓励学生去怀疑、去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超越书本、超越自我的目的。在新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实验的失败而引起了学生对课本、老师的怀疑,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任何现象的出现总有其原因,寻根究底这是创新的起点。所以教者认为,当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这种情景时,老师应尽可能有一种“换位”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待实验的失败,放下老师的“架子”。在教者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也明白书上的实验确实有问题,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究中,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探究者,大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然后在互相的争论以及老师的演示实验中明白了错误所在。既然不是这个原因,肯定是其它什么原因,于是学生又进入了更深的探究中。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者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在学生想到干燥气体、收集气体后再检验等方法时,由于他们知识的缺乏,后面的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了,教者及时介绍了干燥装置和收集装置。这样探究活动就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教者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精选篇5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习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但是很遗憾为了“赶进度”我一句“这步骤可以省略”带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有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不参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大潮中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和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主导引五环”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习别的科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习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与其让他困难的适应我们,不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传授知识,或许这样做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